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

发布于:2011-10-28 04:26:30 - 查看:5255次

      起始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我国的缝纫机产业造成了重创。经过危机的历练,缝纫机企业变得更加成熟, 能够理性、务实地规划未来的发展。他们或做大做强,或做专做精,或许这才是中国缝机企业未来的方向。
  作为国内综合实力最强的缝制设备生产基地,60余年来专注于工业缝纫机研发、生产的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布局调整和资源整合的过程中,现已形成西安、临潼、菀坪三大生产基地,年生产能力80万台。
  经过6 0 多年的技术积累, 公司在工业缝纫机主业上已形成庞大的产品家族,包括高速单针平缝机、高速双针平缝机、高速绷缝机、高速包缝机、特种缝纫机、自动缝制单元等300多个系列品种,全面满足针织、服装、箱包等缝制过程的多层次需求。基于全球化的技术、人才平台,标准股份始终将自己置于不断创新的姿态。上个世纪8 0 年代开始, 公司与日本、德国、意大利等企业开展多层次的合作,逐渐从借鉴走向自主创新,在较长的一个阶段成为竞争的领先者。2009年,西安标准欧洲有限公司落座德国凯泽斯劳滕, 成为公司面向欧洲非洲市场的高端技术研发中心、差异化产品制造中心、营销中心和客户服务中心,为公司注入尖端与严谨的新元素,从而给客户带来新的价值。
  2011年5月,IBM实施的基于Oracle架构的ERP正式上线,给公司的顺利发展进一步夯实基础。
  挺过金融危机   找到三条路径
  从2007年下半年,缝纫机中下游行业早早就进入金融危机。2008年,“标准”新一任董事长李广晖,临危上任。如何在外部环境如此不利的情况下挺过去,并且使企业的发展之路越走越好?是他上任后,一直思考的问题。最终,他还是认为,企业还得把主业做好,主业做不好就没有立足点。或许公司还需要做一些多元化的产业,要拓展其它的事业,但这些都可以放一放再说。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产业振作起来,经过分析, 找到了三条实现的路径。
  第一,必须搞技术创新,基于用户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。在金融危机之前国内缝纫机行业都是在学日本、德国的技术,已经走过了模仿的阶段。同时下游的客户――服装工厂也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。客观的环境要求“标准”必须做好、做强技术创新。
  财务专业出身的李广晖董事长提出一句话,做缝纫机的最高境界是不做缝纫机!他认为,缝制设备的研发方向,不是研究产品本身,而是看用户要怎么用这个产品,能不能解决他的问题,研发更多的是创意,而不是绘图。公司派研发人员到服装工厂去调研、去跟服装设计师讨论、沟通。比如今年流行什么面料,这种面料会设计成什么样的款式,做工的工艺上有什么要求。掌握了这些信息,就能设计出合适的缝纫机来满足用户的各种需求。
  第二,基于品牌差异化的营销能力的提升。网络和全球化成为新世纪以来最有影响力的两个变革的因素,尤其由于网络的发展,使信息交流变得便捷和透明。而缝纫机行业产品同质化程度较高,因此要树立品牌,需要把企业文化里很多优秀的东西提炼出来。这个品牌所代表的,所赋予的价值观是什么,品牌诉求是什么,需要反映出来。产品同质化不要紧,通过品牌的差异化,在市场上可以树立公司形象。通过赞助全国缝制设备职业技能大赛,“标准”成功地实现了品牌的再升值。
  第三,缝纫机行业是高度竞争性行业,还必须建立快速的反应机制。因此,“标准”选择做ERP。
  适应政策  引导市场
  近些年,国家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关注和政策直接影响到服装加工业,服装加工业以前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最容易成功的途径,因为劳动力成本低,原材料也相对便宜。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有些地区,如广东在五六年前已经开始提出 “腾笼换鸟”。要把服装制造请出去,把高科技产业引进来。这样使得广东地区的服装加工受到影响。同样,这对缝纫机产业的发展也带来了变数。为应对这种变化,标准公司副总经理朱寅表示,在销售方面,标准股份采用了两种方法应对。一是平缝机向电脑机转移。因为电脑控制的缝纫机比普通的缝纫机效率要提高30%,个别工艺会提高的幅度更大,“直驱”缝纫机,可以在节电方面作出很大的贡献。二是要密切关注前沿的一些瓶颈工艺,像现在的“开袋机”、“花样机”等等,完全符合服装厂的需求,对服装加工工艺和产品质量的改善也会有大的贡献。
  朱寅表示,目前在服装加工业,小批量、多品种生产较多。这就需要我们做市场引导。比如,要推广做羽绒服的“长臂机”。本来做类似门襟部位需要五道工序, 但是用“ 长臂机”一道工序就可以完成。公司现在会带着这样的视频去演示和销售,让服装制造商体会到可以从中提高效率。同时公司也要求一线的销售人员多把服装制造商的需求传递回来,然后跟研发人员配合研发,上ERP就是为了解决基本问题。